富可敌国!这是美国当代十五大“家族王朝”(3)
【作 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 要】:掌权后的科赫兄弟将公司发扬壮大。科氏企业集团的核心是石油与化工,并拓展至农业和畜牧业、金融服务、道路沥青等领域,目前以约 1000 亿美元的年收
掌权后的科赫兄弟将公司发扬壮大。科氏企业集团的核心是石油与化工,并拓展至农业和畜牧业、金融服务、道路沥青等领域,目前以约 1000 亿美元的年收入成为全美第二大非上市公司。
相较于在商业上的成就,科赫兄弟更多地是因为广泛地参与美国政治而被广为人知。兄弟二人是自由保守主义的积极拥护者,主张自由市场、不干涉主义、为公司和个人减税等,其中戴维曾在 1980 年作为自由党副总统候选人参与竞选。
竞选失败后,兄弟二人改变策略,将触角伸向学术机构和智库,投资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奉行自由主义主张的智库——卡托研究所,并在美国总统大选中重金支持共和党参选人,被称为共和党的最大金主之一,在政商两界的人脉和影响力颇大。

( 图片来源:Rolling Stone )
3. 玛氏家族 ( The Mars )
玛氏家族背后是一个传承了四代的糖果帝国,著名产品有 MM's、士力架以及德芙巧克力,被誉为 '' 食品业的宝洁 ''。
自 1911 年创立以来,过去一百多年里,这个家族企业经历了从家庭式作坊到糖果制造商,再到食品帝国的演变,商业版图也从糖果零食扩张到宠物食品和医疗护理领域,收入超过 350 亿美元,产品销往 100 多个国家。
一代玛氏 Frank Mars 19 岁就涉足糖果生意,经历过几次创业失败后在明尼苏达创立了玛氏公司,主营一种由糖、坚果和巧克力制成的 ''Mar-O-Bar'' 糖果。但真正将这个家族企业发扬光大的是二代玛氏 Forrest Mars。
耶鲁大学经济学毕业的 Forrest 更有商业头脑,野心也更大,甚至因为公司扩张问题与他的父亲闹僵,被赶出家门。在欧洲凭借 MM ' s 巧克力豆闯出一片天地后,Forrest 回到美国,在父亲去世后掌管起家族企业。
玛氏家族的一大特点是低调神秘,极少曝光在聚光灯下。他们拒绝媒体采访邀请,位于华盛顿特区弗吉尼亚的总部总是大门紧闭,唯一的标识是:私人领地,闲人免进,以至于这个区的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后院屹立着 '' 福布斯美国富豪家族榜 '' 上排名第三的玛氏家族企业的总部。
尽管公司利润已经超过大多数世界 500 强公司,但玛氏家族坚持不上市,以保证公司管理的独立性和对利润的完全控制。
目前 Forrest 的外孙 Stephen Badger 担任玛氏公司董事长,在他的带领下,玛氏变得有所开放,更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,并且对环境、气候等全球问题上采取更加负责的态度。

( Stephen Badger, 图片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2017 年年会 )
4. 嘉吉 - 麦克米兰家族 ( The Cargill-MacMillan )
这是一个背靠农业帝国的家族。
1865 年,威廉 · 华莱士 · 嘉吉(Willam Wallance Cargill)在美国爱荷华州科诺弗开设了一座谷仓,向当地农民出借存储空间,从中赚取保管费,又或者直接收购粮食,转卖后从中赚取差价,开创了现代农业贸易行业。
1895 年,威廉 · 华莱士 · 嘉吉的女儿埃德娜 · 克拉拉 ( Edna Clara ) 和与她青梅竹马的邻居约翰 · 麦克米伦 ( John MacMillan ) 喜结连理,正式将两个家族联系在一起。
历经家族几代人的努力,如今嘉吉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贸易出口商,是一家集食品、农业、金融和工业产品及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,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非上市公司,年收入为 1,080 亿美元。
如今,嘉吉 - 麦克米伦家族的 23 名成员拥有该公司 88% 的股份,在这个家族中,有 14 位是亿万富翁,其中 9 位跻身福布斯 400 强。
5. 约翰逊家族(The E. Johnson)
爱德华 · C · 约翰逊 ( Edward C. Johnson ) 于 1946 年创立了全球第二大共同基金公司富达投资集团 ( Fidelity Investments ) 。
富达集团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基金经理,彼得 · 林奇 ( Peter Lynch ) 就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个,他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十三年里,年平均收益率为 29%,而同期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涨幅平均只为 14%。
富达集团已经传承到第三代,约翰逊家族拥有该公司 49% 的股份,目前由创始人的孙女艾比盖尔 · 约翰逊 ( Abigail Johnson ) 执掌。
文章来源:《当代化工》 网址: http://www.dangdaihuagong.cn/zonghexinwen/2021/0928/4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