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化工博物馆:探寻“化工之道”的博大精深
海淀区就有这样一个博物馆,讲述了中国化工发展的历史。今天,让我们走进海淀区的中国化工博物馆,一起探索化学化工的世界。
中国化工博物馆成立于2008年,是一座主要反映中国工业工业历史、展示工业成果的博物馆。记者走进中国化工博物馆,看到7个展厅,包括序馆、中国古代化工馆、中国近代化工馆、中国当代化工馆、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厅、未来化工厅、化工与国计民生关系厅。展馆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。除了大量的文字、照片、图表、模型等展品外,每个展厅还收藏了360多件自古到现代的化工文物。
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“中国民族化工之父”范旭东的故事。范旭东是民国时期中国少有的脚踏实地的实业家。因对化工行业的杰出贡献,被誉为“中国民族化工之父”。
三酸二碱,即盐酸、硝酸、硫酸、烧碱、纯碱,是化工的基础。几乎所有的化学工作都需要三酸二碱的参与或部分参与,但在当时中国是完全不可能制造的。他深知化学工业对民族工业的重要性。曾留学日本,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国。先后创办九大精盐厂、永利纯碱厂、永裕盐业公司、黄海化工研究会、永利硫酸铵厂。等等,在这些方面打破了外国对中国的垄断。范旭东为中国化工创造了无数个第一: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精制盐厂、中国也是亚洲第一家纯碱厂、中国第一家化肥厂等。1945年10月2日,范旭东不幸去世,享年62 因过度劳累。当时,正在重庆参加谈判的毛泽东同志为他题写了“工业领袖,中国强国”的挽联。
在中国近代史上,涌现出了很多像范旭东这样的民族企业家。他们用实业救国救国难!
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我国长期处于经济封锁之下,所以通过这种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,我国自己的成龙支持的化工工业体系建立起来,特别是解决我们的燃料、原料问题,告别了洋油的时代。现在年纪大的人可能还有这样的记忆。前面有“洋”字,用来点灯的油叫“洋油”,火柴叫“洋火柴”,布就是“洋布”。中国化工博物馆党委书记周书记告诉记者。
直到改革开放,我国通过独立自主的奋斗,建立了自己的化肥工业、染料工业、化学采矿工业和炼油工业。
“改革开放后,中国化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大型装备、大型乙烯化肥、大型化工综合产品、化工园区蓬勃发展。所以去年中国GDP总量接近100万亿元,石油和化工超过12万亿元,如果提炼炼化工业,仅化工行业就有6.8万亿元的经济总量。”周放说,化工行业当之无愧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,我们也是最大的化工国和最大的化工市场。他预测,三到五年内,中国市场可能占到一半以上。
化学的发展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“工业革命”。这是一场以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,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为目标的工业革命。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加。更重要的是,化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防问题。中国化学教育家王震尖锐指出:“国防问题主要是化学问题,国防工业是基础。关于化学工业。因此,世界大国都在努力推动化学教育和化学工业的发展。我国要富强起来,就要以身作则,努力奋斗。
周放说:“化工行业为汽车、高铁、飞机等提供了广泛的配套设施。推进剂和配件可能是化工产品的60%和70%。”
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,新事物、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,无处不在我们的事情正在发生快速变化,比如化工行业,它正在经历长期的改革,随着自身的改革,中国化工行业也面临着来自全球化工行业的挑战。我们必须认识到,在未来,
“现在我国已经站在了世界化工大国的地位,从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转变。”该工作人员博物馆的负责人解释说,“未来化学工业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,一是现代生化技术,特别是农业,这是目前种子农业投入中的一大分支;二是现代生化技术,尤其是农业。二是化工新材料、特种纤维、特种材料,如钢铁、金属材料、塑料等。各种新材料材料。化工行业本来就是一个综合性行业。事实上,它有许多跨行业、跨部门的创新、创造和技术发展。它应该为我们的各个行业提供定制的专用化学品。
中国化工博物馆,2014年被评为“海淀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,2018年被评为“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,每年接待观众2万人次以上,主要是小学在这里,除了了解化学、化工的知识外,还可以了解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“以工救国”救国的种种努力,培养爱国主义精神,形成振兴祖国、自力更生的民族认同感。
文章来源:《当代化工》 网址: http://www.dangdaihuagong.cn/zonghexinwen/2021/0826/374.html